带着问题,来阅读源码,结合使用案例,相信你,看完可以对ArrayList记忆深刻了。
前言
JDK源码解析系列文章,都是基于JDK8分析的,虽然JDK14已经出来,但是JDK8我还不会,我…
类图
- 实现了
RandomAccess
接口,可以随机访问 - 实现了
Cloneable
接口,可以克隆 - 实现了
Serializable
接口,可以序列化、反序列化 - 实现了
List
接口,是List
的实现类之一 - 实现了
Collection
接口,是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
成员之一 - 实现了
Iterable
接口,可以使用for-each
迭代
属性
1 | // 序列化版本UID |
小朋友,你四否有很多问号?
- 为什么空实例默认数组有的时候是
EMPTY_ELEMENTDATA
,而又有的时候是DEFAULTCAPACITY_EMPTY_ELEMENTDATA
- 为什么
elementData
要被transient
修饰 - 为什么
elementData
没有被private
修饰?难道正如注释所写的non-private to simplify nested class access
带着问题,我们继续往下看。
构造方法
带初始容量的构造方法
1 | /** |
- 如果
initialCapacity > 0
,就创建一个新的长度是initialCapacity
的数组 - 如果
initialCapacity == 0
,就使用EMPTY_ELEMENTDATA - 其他情况,
initialCapacity
不合法,抛出异常
无参构造方法
1 | /** |
带一个集合参数的构造方法
1 | /** |
- 使用将集合转换为数组的方法
- 为了防止
c.toArray()
方法不正确的执行,导致没有返回Object[]
,特殊做了处理 - 如果数组大小等于
0
,则使用EMPTY_ELEMENTDATA
那么问题来了,什么情况下
c.toArray()
会不返回Object[]
呢?
1 |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|
我们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,java.util.ArrayList.toArray()
方法会返回Object[]
没有问题。而java.util.Arrays
的私有内部类ArrayList的toArray()
方法可能不返回Object[]
。
为什么会这样?
我们看ArrayList的toArray()
方法源码:1
2
3
4
5public Object[] toArray() {
// ArrayLisy中 elementData是这样定义的
// transient Object[] elementData;
return Arrays.copyOf(elementData, size);
}
使用了Arrays.copyOf()
方法:1
2
3
4public static <T> T[] copyOf(T[] original, int newLength) {
// original.getClass() 是 class [Ljava.lang.Object
return (T[]) copyOf(original, newLength, original.getClass());
}
copyOf()
的具体实现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public static <T,U> T[] copyOf(U[] original,
int newLength, Class<? extends T[]> newType) {
"unchecked") (
/**
* 如果newType是Object[] copy 数组 类型就是 Object
* 否则就是 newType 类型
*/
T[] copy = ((Object)newType == (Object)Object[].class)
? (T[]) new Object[newLength]
: (T[]) Array.newInstance(newType.getComponentType(), newLength);
System.arraycopy(original, 0, copy, 0,
Math.min(original.length, newLength));
return copy;
}
我们知道ArrayList中elementData
就是Object[]
类型,所以ArrayList的toArray()
方法必然会返回Object[]
。
我们再看一下java.util.Arrays
的内部ArrayList源码(截取的部分源码)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private static class ArrayList<E> extends AbstractList<E>
implements RandomAccess, java.io.Serializable {
// 存储元素的数组
private final E[] a;
ArrayList(E[] array) {
// 直接把接收的数组 赋值 给 a
a = Objects.requireNonNull(array);
}
/**
* obj 为空抛出异常
* 不为空 返回 obj
*/
public static <T> T requireNonNull(T obj) {
if (obj == null)
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();
return obj;
}
public Object[] toArray() {
// 返回 a 的克隆对象
return a.clone();
}
}
这是Arrays.asList()
方法源码1
2
3public static <T> List<T> asList(T... a) {
return new ArrayList<>(a);
}
不难看出来java.util.Arrays
的内部ArrayList的toArray()
方法,是构造方法接收什么类型的数组,就返回什么类型的数组。
所以,在我们上面的例子中,实际上返回的是String类型的数组,再将其中的元素赋值成Object
类型的,自然报错。
我们还是继续看ArrayList吧…
插入方法
在列表最后添加指定元素
1 | /** |
- 在父类
AbstractList
上,定义了modCount
属性,用于记录数组修改的次数。
在指定位置添加指定元素
1 | /** |
插入方法调用的其他私有方法
1 | /** |
扩容方法
1 | /** |
- 通常情况新容量是原来容量的1.5倍
- 如果原容量的1.5倍比
minCapacity
小,那么就扩容到minCapacity
- 特殊情况扩容到
Integer.MAX_VALUE
看完构造方法、添加方法、扩容方法之后,上文第1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。原来,
new ArrayList()
会将elementData
赋值为 DEFAULTCAPACITY_EMPTY_ELEMENTDATA,new ArrayList(0)
会将elementData
赋值为 EMPTY_ELEMENTDATA,EMPTY_ELEMENTDATA添加元素会扩容到容量为1
,而DEFAULTCAPACITY_EMPTY_ELEMENTDATA扩容之后容量为10
。
通过反射我们可以验证这一想法。如下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printDefaultCapacityList();
printEmptyCapacityList();
}
public static void printDefaultCapacityList() {
ArrayList defaultCapacity = new ArrayList();
System.out.println(
"default 初始化长度:" + getCapacity(defaultCapacity));
defaultCapacity.add(1);
System.out.println(
"default add 之后 长度:" + getCapacity(defaultCapacity));
}
public static void printEmptyCapacityList() {
ArrayList emptyCapacity = new ArrayList(0);
System.out.println(
"empty 初始化长度:" + getCapacity(emptyCapacity));
emptyCapacity.add(1);
System.out.println(
"empty add 之后 长度:" + getCapacity(emptyCapacity));
}
public static int getCapacity(ArrayList<?> arrayList) {
Class<ArrayList> arrayListClass = ArrayList.class;
try {
// 获取 elementData 字段
Field field = arrayListClass.getDeclaredField("elementData");
// 开启访问权限
field.setAccessible(true);
// 把示例传入get,获取实例字段elementData的值
Object[] objects = (Object[]) field.get(arrayList);
//返回当前ArrayList实例的容量值
return objects.length;
} catch (Exception e) {
e.printStackTrace();
return -1;
}
}
移除方法
移除指定下标元素方法
1 | /** |
移除指定元素方法
1 | /** |
移除方法名字、参数的个数都一样,使用的时候要注意。
私有移除方法
1 | /* |
查找方法
查找指定元素的所在位置
1 | /** |
查找指定位置的元素
1 | /** |
该方法直接返回
elementData
数组指定下标的元素,效率还是很高的。所以ArrayList,for
循环遍历效率也是很高的。
序列化方法
1 | /** |
反序列化方法
1 | /** |
看完序列化,反序列化方法,我们终于又能回答开篇的第二个问题了。
elementData
之所以用transient
修饰,是因为JDK不想将整个elementData
都序列化或者反序列化,而只是将size
和实际存储的元素序列化或反序列化,从而节省空间和时间。
创建子数组
1 | public List<E> subList(int fromIndex, int toIndex) { |
我们看一下简短版的SubList
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private class SubList extends AbstractList<E> implements RandomAccess {
private final AbstractList<E> parent;
private final int parentOffset;
private final int offset;
int size;
SubList(AbstractList<E> parent,
int offset, int fromIndex, int toIndex) {
this.parent = parent;
this.parentOffset = fromIndex;
this.offset = offset + fromIndex;
this.size = toIndex - fromIndex;
this.modCount = ArrayList.this.modCount;
}
public E set(int index, E e) {
rangeCheck(index);
checkForComodification();
E oldValue = ArrayList.this.elementData(offset + index);
ArrayList.this.elementData[offset + index] = e;
return oldValue;
}
// 省略代码...
}
- SubList的set()方法,是直接修改ArrayList中
elementData
数组的,使用中应该注意 - SubList是没有实现
Serializable
接口的,是不能序列化的
迭代器
创建迭代器方法
1 | public Iterator<E> iterator() { |
Itr属性
1 | // 下一个要返回的元素的下标 |
Itr的hasNext() 方法
1 | public boolean hasNext() { |
Itr的next()方法
1 | public E next() { |
在迭代的时候,会校验
modCount
是否等于expectedModCount
,不等于就会抛出著名的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
异常。什么时候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
?
1 |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|
那怎么写才能不抛出
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
?很简单,将list.remove(number);
换成iterator.remove();
即可。why?请看Itr的remove()
源码…
Itr的remove()方法
1 | public void remove() { |
原因就是因为Itr的remove()
方法,移除之后将modCount
重新赋值给 expectedModCount
。这就是源码,不管单线程还是多线程,只要违反了规则,就会抛异常。
源码看的差不多了,开篇的问题却还剩一个!到底为什么
elementData
没有用private
修饰呢?
我们知道的,private
修饰的变量,内部类也是可以访问到的。难道注释中non-private to simplify nested class access
的这句话有毛病?
当我们看表面看不到什么东西的时候,不妨看一下底层。
测试类代码:
一顿javac
、javap
之后(使用JDK8):
再一顿javac
、javap
之后(使用JDK11):
虽然字节码指令我还看不太懂,但是我能品出来,注释是没毛病的,private
修饰的确会影响内部类的访问。
ArrayList类注释翻译
类注释还是要看的,能给我们一个整体的了解这个类。我将ArrayList的类注释大概翻译整理了一下:
- ArrayList是实现
List
接口的可自动扩容的数组。实现了所有的List
操作,允许所有的元素,包括null
值。 - ArrayList大致和Vector相同,除了ArrayList是非同步的。
size
isEmpty
get
set
iterator
和listIterator
方法时间复杂度是O(1)
,常量时间。其他方法是O(n)
,线性时间。- 每一个ArrayList实例都有一个
capacity
(容量)。capacity
是用于存储列表中元素的数组的大小。capacity
至少和列表的大小一样大。 - 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访问ArrayList的实例,并且至少一个线程会修改,必须在外部保证ArrayList的同步。修改包括添加删除扩容等操作,仅仅设置值不包括。这种场景可以用其他的一些封装好的同步的
list
。如果不存在这样的Object
,ArrayList应该用Collections.synchronizedList
包装起来最好在创建的时候就包装起来,来保证同步访问。 iterator()
和listIterator(int)
方法是fail-fast
的,如果在迭代器创建之后,列表进行结构化修改,迭代器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
。- 面对并发修改,迭代器快速失败、清理,而不是在未知的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冒险。请注意,快速失败行为不能被保证。通常来讲,不能同步进行的并发修改几乎不可能做任何保证。因此,写依赖这个异常的程序的代码是错误的,快速失败行为应该仅仅用于防止
bug
。
总结
- ArrayList底层的数据结构是数组
- ArrayList可以自动扩容,不传初始容量或者初始容量是
0
,都会初始化一个空数组,但是如果添加元素,会自动进行扩容,所以,创建ArrayList的时候,给初始容量是必要的 Arrays.asList()
方法返回的是的Arrays
内部的ArrayList,用的时候需要注意subList()
返回内部类,不能序列化,和ArrayList共用同一个数组- 迭代删除要用,迭代器的
remove
方法,或者可以用倒序的for
循环 - ArrayList重写了序列化、反序列化方法,避免序列化、反序列化全部数组,浪费时间和空间
elementData
不使用private
修饰,可以简化内部类的访问
源码系列第一篇,一不小心就写的有点长。但是懵懂到深刻的过程还是挺耐人寻味的。文章中没有展开的点,或者你有什么其他好奇的地方,欢迎留言讨论。我们下篇文章再见…